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簡稱《意見》)發布四周年,《意見》明確深圳“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并提出“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四年來,深圳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領域改革,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綠色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深圳藍”成為城市靚麗名片,水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好轉,“無廢城市”建設亮點紛呈,萬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強度分別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3、1/8和1/5,先后獲評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2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激勵的通報》,深圳市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模式探索等方面先行示范、取得實效,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以先行示范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深圳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以先行示范標準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亮點紛呈。
在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深圳發布國內首個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編制并印發實施《深圳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2022-2025年)》,深度參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我市獲評國際“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并加入“自然城市行動平臺”。
在強化生態保護監管方面,深圳率先在城市尺度系統開展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初步摸清了城市生態系統格局、構成、功能等情況,為深圳城市生態常態化監管奠定基礎。此外,還建立自然保護地全覆蓋遙感監測與問題點位督促整改工作機制,對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提交市林長辦考核,促進問題整改。
在GEP核算制度探索方面,深圳率先建立完整的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制度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以技術規范、統計報表制度和自動核算平臺為支撐的GEP“1+3”核算制度體系,將各區GEP變化情況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樹立深圳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新的“指揮棒”,為高度城市化地區進行“兩山”轉化探索了新路徑。
在“兩山”基地創建方面,深圳積極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簡稱“兩山”基地)創建,以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的“兩山”基地創建為抓手,依托各區不同稟賦,因地制宜打造“兩山”轉化的“深圳樣本”。截至目前,已成功創成大鵬新區、南山區和龍崗區3個“兩山”基地,獲評數量全省最多。
全市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
深圳著力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構建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
2014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生態領域改革小組各成員單位,發揮先行先試精神,聚焦全市國土空間規劃、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治理體系構建等領域,滾動發布年度改革計劃,截至目前已在生態環境領域推出202項改革舉措。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是獲得授權的六大領域之一,市生態環境局緊抓綜合改革機遇,各項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區域空間環評改革率先以立法的形式構建“1+3”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制度體系,通過探索最嚴格保護和最充分發展的新路徑,將需要環評的項目減少90%、試點區域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
——GEP核算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具備較為科學的核算方法、數據報表制度、自動核算平臺,可支撐深圳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測算年度GEP數值,已印發《深圳市2021年度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報告》。
——印發《深圳市氣候投融資改革實施方案》,制定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項目篩選標準,推動福田區成功納入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2023年4月,深圳公開發布了國家(深圳)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入庫項目清單,首批入庫項目融資需求248億元、二氧化碳減排量達216萬噸。
——率先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出臺《深圳市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實施辦法》。2022年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出單679家,保費1573萬元,為環境高風險企業提供風險保障10億元。
生態環境建設深圳經驗頻登國家舞臺
近年來,深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河湖治理、區域環境評價、氣候投融資服務、GEP核算、海洋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相關經驗頻頻登上國家舞臺。
——水環境實現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轉好,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治水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兩次被國務院大督查予以通報激勵,2021年茅洲河、大沙河入選全省十大美麗河湖案例,2022年茅洲河再次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
——率先以立法的形式構建“1+3”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制度體系,為全市開展區域環評提供政策支持,2021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一周年進展成效”新聞發布會,提到“深圳率先實施‘三線一單’管控體系”。
——率先制定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項目篩選標準,推動福田區成功納入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2022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的通知》,“打造氣候項目市場化投融資服務新模式”納入其中,獲得推廣借鑒。
——建立全國首個GEP核算“1+3”制度體系,2021年3月23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圳市GEP‘1+3’核算制度體系”相關情況,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北京門頭溝區、江西省南昌市、廣州市從化區等地均借鑒深圳經驗開展GEP核算。
——推動完善陸海統籌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試點成果被生態環境部珠江南海局評為優秀,在中國環境報兩次宣傳報道試點經驗,收到生態環境部“感謝信”1封,獲得高度認可和肯定。人民日報、中國環境報多次報道海洋保護機制創新經驗和成果,獲得生態環境部領導批示肯定。
——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開展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成立龍崗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和深圳中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其中,“信隆案”入選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典型案例,獲得生態環境部表揚;“深超光電”案入選2021年廣東省法院環境資源保護十大案例,“長園公司”案入選2022年廣東省法院環境資源保護十大案例。
力爭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9年,黨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決定,要求深圳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明確“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的目標任務。
2021年,為貫徹落實中央賦予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的使命任務,市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實施《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規劃綱要(2020-2035年)》,謀劃制定了生態環境領域先行示范的三階段目標: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藍水秀、現代宜居”成為美麗深圳生動寫照,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強,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15微克/立方米,景觀、游憩等親水需求得到滿足,以碳排放達峰為核心做好工作安排,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綠色繁榮、城美人和”的美麗深圳全面建成,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生態美麗河湖處處可見,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更加完善,實現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力爭實現碳中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范式全球領先,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生態環境標桿城市。
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深圳將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圍繞黨中央賦予的可持續發展先鋒定位,堅決扛起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的政治責任,以改革創新引領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力爭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